发布时间:2025-04-22分类:工会工作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性时刻,全总政务新媒体联合工人日报社,精心打造《晨读·百年工运故事》栏目。本栏目将带您回溯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进历程,讲述扣人心弦的工运故事,展现工人阶级的卓越贡献。透过重现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瞬间,感受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组织在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我们汲取历史的智慧,激发前进的动力,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新的绚丽篇章!
百年时光之门,由此开启……
第一期
开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到来了!
1921年7月的一天,钟声在上海的夜空悠悠回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栋石库门小楼里秘密召开。在那个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夏夜,代表们低声讨论着中国的未来。
党的一大前后,中国工人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声音开始被社会广泛听见。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工人阶级的觉悟显著提高,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踊跃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党的成立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促使工人运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一大与中国工人运动息息相关,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明确,要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和开展宣传工作。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决议》提出了如何把工人组织起来,以及开展工人运动的几项工作原则。
第一,对工人组织作出规定: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凡有一个以上产业部门的地方,均应组织工会。
第二,对开展工人运动的宣传工作作出规定:每一地区,均可视其需要而发行一份工会杂志,一份日报或一份周刊。
第三,对成立工人学校作出规定:因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学校管理处和校务委员会应完全由工人组成。
第四,对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作出规定:这种机构应由各个产业部门的领导人、有觉悟的工人和党员组成,应研究产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方法等问题。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党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进入了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新时期。自此,中国工人运动步入了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扩大了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第二期
起点,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1921年8月,在上海的一间小屋里,一群怀揣着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围坐在一起,对中央将如何根据中共一大的决议而展开工作进行着热烈讨论。
有人提议道:“我们必须有一个能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 但,这个机构使用什么名称最为适当呢?
因为还不是由各地工会选举所产生出来的机构,所以不能称之为总工会。共产国际代表建议道:“不妨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经大家讨论,认为这个称号适合于一般共产主义者从事工会组织工作,“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最终确定下来。
这个位于上海北成都路19号(今成都北路893弄)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为中国工人运动揭开崭新篇章。
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到20天,就迅速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和党当时的基本任务分不开。中共一大通过的决议指出,组织产业工会为我党基本任务。凡拥有一种以上产业部门的地方,均应组织工会;在没有大工业而仅有一二家工厂的地方,可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工厂工会。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总部后,又相继在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设了分部机构。
为了更好地发动工人阶级,扩大宣传和联络,1921年8月20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劳动周刊》。这份四开四版的小型报纸刊发了不少工人群众的自由来稿,使周刊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发声场”,对各地工人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当时的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一盏指路明灯”。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正式撤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成立到结束的短短3年零9个月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壮大党的事业和工人阶级自身的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中国工运史上谱写了壮丽诗篇。
第三期
力量,一次劳大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地位。
“173名代表,代表全国110多个工会和数十万有组织的工人”。这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参会人数,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强大力量。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召集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这场大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起点。
大会的召开,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时期。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压迫、资本主义剥削,使得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致力于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的斗争。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使命下应运而生。
“不论接到或未接到通告的工会,都大为欢欣,竞派代表与会”,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工人阶级对大会的热烈响应。大会的召开,不仅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更开创了中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新纪元。
在理论上,大会提出了“打破军阀主义、打破帝国主义、打破资本主义!”的口号,这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也是对革命目标的明确界定。口号不仅传递了新的工运理念和革命理念,更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在组织上,大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工会积蓄了力量。大会后,党员队伍和党领导的革命工会进入快速发展期。1923年6月,工人党员由1922年6月底的21人激增至164人,使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人党员干部。这一数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工人阶级对党的认同和支持,也显示了党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还将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提上日程,促使党领导的革命工会获得大发展。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和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组织保障。这次大会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更加自觉和有组织的方式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力量。
第四期
方向,争取劳动立法的努力。
承认集会结社权、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禁止雇用童工……这些争取权益的主张振聋发聩,表达出广大工人群众的心声,受到热烈的反响和拥护。1922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立法运动,广大工人的需求不仅被“看见”,还被写入了《劳动法大纲》的立法文本。
劳动立法运动蓬勃开展离不开党的二大召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不仅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等文件,为中国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大会宣言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一纲领性文件将工人运动与党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为党领导工人运动提供了具体指导方针。
《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特别强调:“工会就是保护工人切身的利益和为工人的利益奋斗的机关”,明确了工会的初心和性质,为劳动立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党的二大的精神引领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2年8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一运动以《劳动法大纲》为纲领,提出了保护工人政治自由、改良经济生活、参加劳动管理、实行劳动补习教育的劳动立法四项原则。《劳动法大纲》共19条,内容包括承认劳动者有集会结社权、同盟罢工权、缔结团体契约权,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童工,实行劳动保险等。
《劳动法大纲》一经发布立刻得到了全国工人的热烈响应。唐山铁路、煤矿、纱厂等工会首先响应,组织起唐山劳动立法大同盟,武汉、上海等地也纷纷响应,并举行游行、集会,通电全国,要求将《劳动法大纲》纳入宪法。虽然这一运动未能迫使北洋政府立即颁布劳动法,但它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党的二大及其后开展的劳动立法运动,推动了工会组织的发展,从北到南全国主要城市都有了工会组织,大批工矿企业基层工会、手工业工会纷纷建立,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力量,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期
奋进,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增加工资!”“签订雇工合同,工会有权派代表参加!”1922年1月12日,一声声怒吼打破了码头的平静,海员们纷纷高举旗帜,呼喊着口号,一场为了尊严和权益的抗争就此展开,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了。这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在历时56天后取得了胜利。
从1921年建党开始,作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党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罢工斗争。以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中国工人运动迎来第一次高潮。
中共二大以后,工人运动的政治斗争成分日益增多,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其各地分部的组织与推动下,工人运动形成了多个活动区域,包括北方区、武汉区、湖南区、上海区、广东区等。
在北方区,1922年8月爆发的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促进了铁路工人运动的发展,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则将北方区的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在湖南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影响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罢工斗争。
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沿线16个车站相继成立了工会组织,会员数量达3万余人,至此,建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人运动,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三次筹备会决定在1923年2月1日于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然而,当筹备委员会按计划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时,军阀实行了全城军事戒严,派遣军警包围会场,阻挠代表进入。尽管面临生命危险,全体代表和来宾仍勇敢地冲进会场,在荷枪实弹的严密包围中,庄严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
2月4日,随着一声令下,京汉铁路全路工人发起大罢工,导致所有客车、货车等全部停驶。2月7日,反动军阀对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行动进行了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为了保存工人实力,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京汉铁路工人被迫复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重要标志,它进一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在世界上也引起强烈反响。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发来声援电:“二七这一行动,表明你们已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
第六期
创生,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925年5月1日,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一群工人代表聚集在一处简朴的会场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与希望。这是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会议现场,一个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自此,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工会汇聚在它的旗帜下,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的旧址。
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运高潮,由于封建军阀屠杀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二七惨案而转向沉寂,在各地军阀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的严峻形势下,原定于1923年召开的二次劳大被迫搁置。二七惨案的沉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促使国内革命形势发生有利变化。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仅为大会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是大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组织者。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全面贯彻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保证了决议能够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
大会的成果是丰硕的。《工人阶级与政治斗争的决议案》《经济斗争的决议案》等30多个决议案的通过,明确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领导力量和斗争目标。这些决议案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最令人瞩目的是,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组织化程度达到新高度的标志,也是中国工人运动新纪元的开始。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使得全国各地的工会组织得以在统一的领导下,形成更加紧密的团结和协作。
在大会闭幕后不久,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总工会的组织下,中国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先锋和骨干作用,推动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这场运动不仅是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反击,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一次大展示。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七期
烽火,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的抗争岁月。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的枪声撕裂了沉默。22岁的工人领袖顾正红因组织罢工抗议日本监工暴行,身中多弹倒在血泊中。这位共产党员临终前仍高呼“工友们,大家团结起来,斗争到底”。
帝国主义的屠杀,点燃了中国人民积郁已久的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怒火。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的南京路上,英国巡捕向抗议人群开枪,造成13人死亡、数十人重伤,史称“五卅惨案”。次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李立三任委员长,宣布总罢工。至6月初,上海20万工人罢工、5万学生罢课、绝大多数商人罢市,形成“三罢”斗争高潮。全国近500个城镇响应,北京、广州、汉口等地爆发大规模示威,反帝浪潮席卷全国。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得到了国际革命组织、海外华侨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在莫斯科,数十万人示威游行,并为中国工人捐款。在世界各地,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举行集会和发起募捐,声援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大规模领导群众运动的成功实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五卅惨案后,为支援上海工人斗争、打击英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自1925年6月到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省港大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在广州召开广州、香港、沙面各工会代表大会,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苏兆征被选为委员长兼财政委员长,邓中夏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顾问和工人纠察队训育长。
1926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宣告罢工胜利结束。这场罢工持续长达16个月之久,参与人数超25万人,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将工人权益斗争与民族解放目标紧密结合,展现了工人阶级意识与国家意识的统一,是20世纪中国工人运动的两座丰碑。
第八期
斗争,国民革命潮流中的工人运动。
五卅运动之后,北伐战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中,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与北伐的号角交相呼应。1926年和1927年,三次劳大、四次劳大相继召开,工人们高举旗帜,誓言与农民、士兵并肩作战,为北伐注入澎湃的力量,也在革命受挫时团结一切力量坚持斗争。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此时正值北伐战争前夕,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国民运动中之地位执行的决议》等文件,明确提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大会选举苏兆征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为秘书长。三次劳大的召开,对二次劳大以来的工人运动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指出工人运动下一步发展是基于新的政治形势动员工人支援北伐,显示出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紧密结合。
工人运动取得显著成绩之时,革命形势却急转直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后广州又爆发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在这种成绩与危机并存的情况下,1927年6月19日,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依然在汉口顺利召开。苏兆征宣布会议开幕,号召全体参会人员为死难的烈士默哀。大会通过了《全国总工会会务报告》《政治报告》《国民革命的前途和工会的任务》等文件。在革命低潮中,四次劳大坚持召开,旗帜鲜明地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压迫。
三次劳大和四次劳大反映了工人运动的历史进程。这两次大会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对既有工人运动经验做了很好的总结,也对革命危机做出了正确的应对,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北伐战争的硝烟中,工人阶级的身影始终屹立,他们的斗争与牺牲,在中国工运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第九期
求索,革命低潮下五次劳大的工运探寻。
1929年11月7日至11日,在白色恐怖的阴霾笼罩下,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于上海秘密召开。这是一场在艰难时局下汇聚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要会议,来自全国8个省市地方工会、5个产业工会和闽西苏区的29名代表,肩负使命,突破重重封锁参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赤色工会被取缔,工会骨干遭到迫害。但压迫之下,反抗的火种从未熄灭。为重新恢复和加强工人阶级的力量,促进工人运动进一步开展,全国总工会决定召开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并于1929年9月10日发出召开大会通知,旨在集中工人力量,与敌人展开坚决斗争。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工人斗争纲领》《工会组织问题决议案》《工厂委员会决议案》等12项决议。“本会号召全国工人共同提出斗争纲领,树立目前全国工人一致奔赴的伟大目标”。《纲领》的这个目标包括:政治、经济、待遇和失业四大方面,共计39项内容。其中,在保障工人劳动权益方面作出诸多规定,特别是在工时、带薪休假、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诉求,为工人的基本生活提供支撑。《纲领》关注到女工和童工这一弱势群体,要求实行保护女工、童工的政策。为应对工人可能面临的疾病、失业等风险,《纲领》还提出举办工人社会保险,这一举措为工人的未来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
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时的环境险恶,后续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来看,五次劳大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尽管大会在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上存在一定偏差,致使部分决议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可忽视的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的革命低潮时期的一次重要探索。大会对工人劳动权益的重视与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真实诉求,为后续工人运动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十期
萌芽,苏区工会诞生与劳模运动早期实践。
1933年暮春的瑞金武阳区,乡亲们踩着露水往晒谷场赶,他们发现往日堆草垛的土台上挂起了一面绣着铁锤镰刀的红布——这是苏维埃政府第一次要颁发“劳动模范”的锦旗。这个清晨,山风裹挟着春耕动员令上的油墨气息,掀开了中国劳模史的第一页。
1929年,随着红军在闽西、赣南等地建立根据地,苏区工会运动开始萌芽——
1931年初,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成立,统一领导各根据地工会。主要职责为组织苏区各级工会开展群众运动,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带动作用,建立一致对敌的工农联盟,保卫和扩大苏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促进工人的各项劳动条件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33年初,由于白区工人运动形势恶化,临时中央和全国总工会由上海迁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改设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指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至1934年,中央苏区的基本区域与闽浙赣苏区有95%的工人加入了工会,全国苏维埃区域的工会会员人数总计36万人以上。
苏维埃革命政权和工会的建立为践行劳模运动打下了基础。193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苏区工厂中开展革命竞赛的任务和方法。通知指出,“模范队是革命竞赛运动的基本,每个模范队的任务是用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百分之百的完成工作计划,完成党与苏维埃政府的每一个决议和指示。”
1933年,苏区在农业生产中开展了春耕生产运动。在江西瑞金武阳区召开春耕生产运动代表大会(武阳劳模表彰大会),毛泽东出席大会,向模范单位赠送锦旗,并作了重要讲话,还结合武阳生产经验起草了“春耕生产运动大纲”。
妇女劳动模范也于此时开始涌现,毛泽东给苏区妇女颁发的奖品中,竹笠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劳动模范”称谓来称呼在生产建设中成绩卓越的劳动者。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扩大了劳动力队伍,促进了女性解放。
苏区的革命竞赛和劳模运动是一场坚实苏区政权群众基础的运动,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推进了社会移风易俗,巩固了政权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形成了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全国总工会